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23章 疑点重重

于是,我们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:

关于彭加木先生,家父一直与之私交甚好。多年后重新翻阅资料,结合父亲生前所述,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如下。

不过,在记录想法之前,我要先写下一些关于彭先生失踪的一些疑点。

疑点1.

彭加木先生先后15次去新疆,最后在中科院新疆分院做了院长,根据他自述所说之所以选择留在新疆的原因是:投身边疆。

这就是我最大的疑惑。

中国的边疆如此之多,诸如内蒙,西藏,云南、广西等等,他为何偏偏就选择了投身于新疆?众所周知,新疆十分干燥,彭先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植物病毒学家,按理说应该是习惯了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,为何不选择在云南、广西这种既不缺植物,又不缺病毒的地方研究?而偏偏选择距离家乡十分遥远,气候十分干燥,环境十分恶劣的新疆?

但凡去过北方的南方人应该都知道,北方的干燥对于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是怎样一种折磨:眼睛会干涩流泪,鼻子会不通气......等无数的困扰。

而彭加木先生偏偏选择去新疆工作!

这或许并不是偶然,而是基于某种目的而做出的针对性选择!

疑点2.

彭加木先生先后多次进入罗布泊科考。可所有关于彭加木去罗布泊的科考照片,所有资料中所显示的照片基本都是1964年的照片,根本找不到几张1979年和1980年的照片。甚至就连彭加木本人的资料照片,大部分也都是60年代的。

这又是为什么?

既然在1964年科考的时候都拍了一堆照片回来,而1979年1980年的时候已经身为院长的他,为什么连一张科考的照片都没有留下?难道1979年和1980年的科考,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?

或者说在1979年已经发现了什么奇怪的地方,或是有了什么重大的发现?

疑点3.

我在查看了一些1964年的科考时彭加木的照片之后,更感觉到了蹊跷。在为数不多的照片中,大部分的照片都是彭加木先生拿着锄头挖坑的照片,完全没有看到一丝植物病毒学家的痕迹。

要知道,彭加木同志可是宁愿节省7000多块而愿意冒生命危险去找水的优秀共产党员。在1964年资源匮乏的年代,相机和胶卷还是相当贵的科考器材,为什么他会拍这么多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